★
打仗不能玩儿楞的,学习不能使蛮劲儿!做题讲方法,学习讲策略!好题型,以一当十;好方法以一当百。泛学不如精修,识广不如深耕。有笑,有料,有效,欢迎来到奇智物理!
我是胡志强,学生们都叫我大胡老师,07年开始进入教培行业,在北京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到今年也当了10年的花匠。有些小小经验,知道学生学习的不易,家长教育孩子的难处,每天写篇小文儿,与各位分享一下学习的技巧,教育孩子的方法,如对您有所帮助,我将不胜荣幸!
★
文后新变化考点解析给孩子重点看!!!
2017北京中考物理考试说明解析
一、北京中考趋势:
2014年根据北京市《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文件的精神,降低难度,回归教材,市均分79.84;
2015年根据《北京市中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取消难度系数为0.2和0.8~0.9的题目,市均分76.06;
2016年根据“一点四面”的精神,在试题中凸显“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自信”,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强调物理学科本质的考查,科学思维能力的考查,降低试题难度,提高试题开放性,市均分82.23。
二、2017《考试说明》修改的原则:
1、面向未来,平稳过渡,在试卷结构上做好准备。
2018年中考全面改革,2017年的中考将为2018年新中考做好准备,以实现平稳过渡。所以目前初二的学生也可以透过2017年的中考来看2018年中考。
2、考试内容符合《课标》。
3、顺应改革趋势,调整样题。
有两个文件需要引起重视,《国务院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要求中考要从“选拔性”逐渐走向“展示性”,取消难度系数0.2和0.8~0.9的题目,加大中等难度试题的比例;强调五个考出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考出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考出来,把学生的基础和9年的积累考出来,把能力考出来,把从社会大课堂所学的内容考出来;强调一点四面。
三、2017《考试说明》修订的总体情况:
1、考试范围没有变化,依旧是《课标》规定的范围。
2、考试内容和要求发生了变化。
变化点1:考试目标要求中对初步分析概括能力的表述,由2015年的“能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中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修改为2016年的“能通过收集到 资源(证据),对大量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简单的归类及比较,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找出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2017年依旧坚持了2016年的修改。更加明确了阅读能力的要求。
以下变化为重点关注内容:
变化点2:双详细目标(具体的考点)的调整:
①增加了“物质的结构和物体的尺度”。
a物质的结构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原子的结构
b物体的尺度
1、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能力目标要求均为“了解”,今年期末考试西城区期末第7题直接考查了这个考点。
②增加了“家庭电路的频率”。
③“质量”中“质量和含义”调整为“质量”,统一体例。
④“静电现象”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去掉,添加在了“物质结构”中。
⑤2016年考试说明在“电磁波”中增加了“电磁波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在当年的中考题中有体现,2017考试说明延续了2016。
⑥2016年考试说明在“声现象”中增加了“波长、频率和波速”,在当年中考中没有考,今年依然延续,可能会考查,需要引起重视。
文尾附对应考点详细解析。
变化点3:试题结构的调整。
由六道大题组成:单项选择题(约30分)、多项选择题(约8分)、实验选择题(约20分)、实验解答题(约30分)、科普阅读题(约6分)、计算题(约6分)。
相对于去年的变化,实验探究题拆分成实验选择题和实验解答题两道,其中,实验选择题可能 单选和多选,但试题会指明单选还是多选。总分值由去年的48分涨至今年的50分,实验探究题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凸显。科普阅读题则由去年的8分,减少为现在的6分。
单从题型上说,试题中的选择题总共有29题。
试题结构上的变化,在各区2017年的期末考试中已经有所体现,大部分城区都是按照2017年中考的试题结构来设计试题的,从题型上讲,具备一定的参考性。
变化定4:部分样题做了调整
①更换了部分2016年中考题。
②更换的样题的导向性:重视基本概念;重视与实际紧密结合;重视实验探究;淡化复杂计算的难度。
四、2017年中考预测
1、考查知识比例稳定(力40、电35、热15、光10)。
2、会继续加强对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日常积累的考查。
3、会继续重视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
4、会适当增加对计算类试题的题量和分值。
5、会适当调整试题的难度结构,提升试题的区分度。
五、中考总复习规划:
1、2月中旬到5月1日,一轮复习。涵盖中考覆盖的四大板块——力、电、热、光的全部知识点和解题方法、重点实验,实验贯穿始终。在这个阶段的复习紧紧抓住中考说明,注重基础、注重全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留死角,不过分追求题目的综合性和难度,为二轮拔高夯实基础。
2、5月1日到6月1日,二轮复习。注重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按照专题进行训练。重点放在大型实验探究题和实验设计题上,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验贯穿始终。
3、6月1日到中考,三轮复习。利用各区最新一模考试题、近两年的中考真题进行模拟训练,在训练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查缺补漏、锻炼考试技巧、心态调节、时间把控等,为中考复习做好铺垫。
2017中考变化考点解析
变化点2:双详细目标(具体的考点)的调整:
①增加了“物质的结构和物体的尺度”。
考点解析: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物体的尺度
1、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2、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
②增加了“家庭电路的频率”。
考点解析:
我国家庭电路中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周期为(20毫 )秒,在一个周期内电流方向变化(两 )次,一秒内电流方向(变化100次)
③“质量”中“质量和含义”调整为“质量”,统一体例。
考点解析: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④“静电现象”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去掉,添加在了“物质结构”中。
考点解析: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摩擦起点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3、摩擦起电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4、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显示设备容易产生静电,比如我们常见的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电视荧光屏等很容易吸附一层层的灰尘,就是因为有静电的原因。
2、梳头的时候产生静电,头发与梳子摩擦而产生静电,可以看见头发跟着梳子漂,越梳越乱。
3、冬天脱毛衣的时候总是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黑暗的时候会看见毛衣“喷火星”,这就是因为衣服摩擦而产生的静电放电现象。
4、有时候我们去摸一件东西的时候,突然被电到了一下,也是因为静电,如我们步行一段路,用钥匙去开门的时候或摸门把手的时候触及金属物后放电。
5、红衣服产生静电,用烘衣机烘衣服时,衣服在干热的空气中摩擦造成衣服上带有静电,穿时还会有黏身不舒服的感觉。
6、除以上的例子外,还有常见的塑料袋与手之间的吸引,存粮食的谷仓会出现自发性的爆炸,在制造过程中电子元件的损坏等等,这些都是因为静电现象。
总之,日常生活中静电无处不在,只要有摩擦就会有静电。
⑤2016年考试说明在“电磁波”中增加了“电磁波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在当年的中考题中有体现,2017考试说明延续了2016。
考点解析:
1、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m/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和频率f的乘积:c=λf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2、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是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
3、移动电话(无线电话,手机)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无绳电话是家庭电话中主机电话与分机电话沟通的一种家用电话,一般使用范围在几十米或几百米之内。
4、音频电流和视频电流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形成了发射能力很强的射频电流。
⑥2016年考试说明在“声现象”中增加了“波长、频率和波速”,在当年中考中没有考,今年依然延续,可能会考查,需要引起重视。
考点解析:
速度等于波长和频率f的乘积:c=λf单位分别是m/s(米每秒)、m(米)、Hz(赫兹)。
如需帮助,可以加大胡老师微信:BraveEdu,讲义资料都在QQ空间里需要可加:309165435,觉得有收获可以写留言回复。
大胡敬上??。
转载请注明:玄武区聚富迈设计服务中心-集团电话交换机网 » 电话交换机 » 无线座机电话机(无线座机电话机怎么充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