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知有话港
前几天北方的雾霾问题再次成为焦点,也许你的城市没有雾霾,但你的朋友圈一定有雾霾。
对创业群体而言,过分介意雾霾和过分不介意它的程度,似乎都超出了想象。有报告指出,近两三年,年轻人离开大城市、返乡创业,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河北等地广泛涌现。
1
雾霾带走了什么
? 每年为雾霾买单8.7亿
据悉,自2013年始,中央与各地政府对大气治理进行的资金投入,总额已超过千亿元,2015年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投入达到了134亿元,2016年北京为大气污染治理安排资金上升至165.4亿元。据经合组织(OECD)研究,仅仅2010年,空气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1.4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国人1年就至少就要为雾霾买单8.7亿人民币。
? 国民健康的阻碍者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据国家中心最新研究估算,2015年我国的癌症发病患者上升到429万,其中肺癌发病人数73.3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杀手”。对此,相关专家指出,肺癌与雾霾为首的大气污染脱不开关系。
? 城市的商业价值将逐渐流失?
日前,中国创业百人论坛暨中国创业蓝皮书(2015-2016)指出,中国城市创业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苏州、武汉、重庆、成都排入前十。与此同时,这里面的北京、上海等几个一线城市在全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中却经常位列倒数前十。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22日报道,截至12月21日,北京今年共有超过六成的日子空气质量指数高于150,虽然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天数比去年减少了8天,但换算成污染累计小时数,今年受到中度以下的空气污染时间比去年增加了近300小时,相当于至少多了12天。换句话说,看起来北京重度空污有所缓解,但居民受到雾霾影响的总体时数实则上升。
有业界人士认为,虽说对于一些大城市来说,在短时间内,雾霾导致城市商业价值流失可能不会十分明显的呈现出来,但如果雾霾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持续加重,也许终有一天会超出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逃离北上广可能不再是因为房价。
2
雾霾带来了什么
? 传统制造业品牌的空前机遇
不可否认,“雾霾经济”催生了环保相关产品、产业的迅速发展, 据了解,某品牌防雾霾口罩在淘宝、天猫等网购平台上一天卖近十万个,此前有机构公布全民开始有意识地为雾霾下单450万次,每年花掉8.7亿元。
随着雾霾的频现,空气净化器、车载净化器等更是迎来热销。在天猫、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上,包括快活林、小米、美的等各大品牌空气净化器销售暴增。据数据分析公司newrank.cn的统计显示,2015年淘宝上的口罩销售超越了避孕套;另一家数据分析公司Syntun的统计显示,2015年双十一网购节,电商平台上售出了大约57.131万台空气净化器;而《中国空气净化器产业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空气净化器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达到470万台和101亿元,同比增速均接近70%。
确实,雾霾的出现是传统制造业品牌的空前机遇。
? 互联网的“上门经济”
雾霾天气也推进了外卖等“上门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在雾霾来时订餐时段“百度外卖”“饿了么”“美图外卖”等外卖平台均陷入拥挤状态。百度外卖订单量明显增长。据百度外卖提供数据显示,雾霾期间北京地区外卖订单量相比平时提升了24%;饿了么用户的订单量同样在近期出现激增超30%;同样,据美团相关负责人透露,美团外卖的订单量比平均水平有27%的增长。
就此来说,在雾霾天气时,北京市民更愿意在室内用餐,而互联网之下的“上门经济”也因此暴增。
有评论说:一场雾霾拯救了几个产业。——不过小创希望,污染拉动的经济热点还是越少越好。
3
“逃离北上广”
从2009年开始,“逃离北上广”的现象开始涌现,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很多人的这种逃离,都是各种权衡、比较下做出的决定,这个决定,关乎他们以后的人生路怎么走。现在,发现我身处的创业圈,也开始上演这种“逃离”。当然“逃离”用在这里很不准确,很多创业企业选择离开北上广,是一种主动的出击,创业者想要掌握自己企业的命运,离开“北上广”,关乎企业之后的路怎么走。
近日,在接到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第二天,白日梦旅行CEO孙博就宣布员工可以在家办公。三天过去了,情势仍不见一丝好转,她决定推动一个更大的改变。
“是否愿意排除万难携全家(单身的更好说)在未来半年内陆续搬迁至杭州或其他城市?我想挽救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下一代。”她在公司群里认真发问。这不是一个全新的议题,但结果出乎孙博的意料。
在这家北京本地人占比超过6成的创业公司,有76%的员工同意搬家,10%左右还没想好,明确反对的不到15%。
员工中愿意搬迁的人数比例,多得有点超出预期。
而在对创业者做的是否会因为雾霾想要搬家的调查中,回收的百余份问卷里,也的确有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不会搬离,当前城市资源和市场优势不可替代”。在我们的采访中,还有一些表态相对婉转——”这个问题脑洞真大”,或者十分尖锐——“这种事并非正常人所为”。
但是,还有摇摆中的的另一半50%。他们或者把搬迁列入了长期计划,或者会部分搬迁。这都意味着,雾霾,确实可以损害一个城市的竞争力。
孙博是主张搬离的坚定派。她单身、没有小孩,在160多个国家旅行的途中,曾经掉下过帆船,摔断过肋骨,还有一次,飞机的起落架坏了,他们不得不返航迫降。“如果你面对过生死,发现无能为力,无法选择以后,但凡可以选择的,你都会选择更对的。”孙博说。
孙博感到庆幸——她的员工大都受教育程度高,对雾霾危害有比上一辈人更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他们都不是初出校园的年轻人,在经济条件和职业资源上,有能力对选择负责。就像孙博的高端旅游定制客户那样,他们中超过3成的人已经离开了国内,而雾霾无疑是决策天平上越来越重的一块砝码。
尽管如此,最终做出搬迁决定,她依然要说服两位合伙人——其中一位女性合伙人刚生完小孩,一家老小搬迁成本太大;另一位男性合伙人则担心搬迁会流失一部分机构客户,损伤公司业务。“如果他们中有一个实在不同意,我也不会搬。但我会尽力说服他们,他们也已经在动摇。”
事实上,无论从个人情感和经历出发,搬离北京是多么迫切的愿望,创业者的核心考量依然是公司利益。那么从“利益”的角度考量,北京这样的城市,是否有合适的代替品?
杭州是孙博最心仪的下一站。作为湖畔大学第一届学员,她希望离学校近一点。对她的旅行公司来说,风景优美的西湖区也是理想的选择——即便在杭州的黄金地带,租金也只有望京的一半。但代价也存在,比如互联网公司核心的技术人员,在杭州会比在北京难找许多。
在可以搬往的城市选项中,除了上海,深圳,更多的“新一线城市”涌入视野。这其中,杭州的表现尤其突出。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智能出行、职场、电商购物、手机设备以及地铁的活跃指数共同决定了“城市人活跃度”这项排名:
“杭州是这一维度中排名靠前的新一线城市,得分甚至超过上海。与北京类似,杭州聚集了很多不安分的人。过去,人们更多想要去杭州过一段休闲的生活,现在你会更经常滴听到年轻人想去这座城市开始一段充满挑战的生活。”报告中写道。
当然,白日梦的搬迁可能成为现实,还因为业务特性。在创立这个独立旅行设计师平台之前,孙博做过7年的高端旅行定制业务。这为她们积累了品质可观、关系稳固的客户。“高端客户是不会来公司的。”这意味着,即使那部分业务被放在大理,照样可以运转。
最大的不便可能是融资。即使在华东地区,VC的的密集度和活跃度也远远比不上北京。“虽然可以经常出差,但要是投资人突然约我,怎么办呢?”
投资人也希望离创业者近一些,再近一些。身在新加坡的四川籍创业者Sam做的是针对开发者的文档工具,最近他刚刚失去了一笔投资。起因是一位知名投资人看上他的项目,表达了投资意向,但前提是他必须搬到北京,和另一只技术团队共同研发。“在所有讲中文的地方创业,只有在北京,才能最拼。”这名投资人说。
和投资人的某些看法不一致,是Sam的第一重顾虑,但更让他抵触的,是回到北京。
“我从小体质很差,生在四川、长在西藏,后来到北京、上海、新加坡,身体慢慢变好一些。新加坡的水和空气都很干净,人们对卫生要求也高,平时爱运动。他们不会让加班影响健康,不会跨越那条底线。许多人轻视雾霾,是还没看到直接后果,也没人知道后果,所以抱着侥幸心理。我不想用辛辛苦苦攒来的健康去换一个不知道能不能换来的成功。”Sam在电话那头说。
他显得有些激动,但很快恢复了冷静。“况且我也不认为,在健康的环境下,成功的几率就会低。北京是对互联网项目有新鲜感的城市,也有扫码一条街。但不那么强调地推的技术、设计和游戏类公司,是有机会活下来的。”
而当他试图去跟投资人沟通可否不去北京时,被一些在北京的创业者朋友拦住了,他们说这样“太矫情”。“在他们眼里,这简直是不需要考虑的。”
某种程度上,Sam认为这关乎一个基础的价值观——成功和健康,究竟哪个更重要?他有点厌倦了癫狂一时的创业热潮,厌倦人人都想成为“独角兽”。“我希望创业是长远、稳定的状态,不接受杀鸡取卵。”
4
在各个城市的他们怎么说
到底选哪里创业,或者是现在的公司该不该搬家?看看其他创业者及投资人怎么说:
? PPTV创始人姚欣:
企业最终能否做好,选择合适的创业地点只是外因,不是最核心要素,关键还是靠团队和商业模式。选择创业城市姚欣认为要考虑下面三个方面:企业发展规模、创业者背景和业务领域。但企业最终能否做好,选择合适的创业地点只是外因,不是最核心要素,关键还是靠团队和商业模式。
? 同步推创始人熊俊:
厦门的创业成本很低,首先物价水平很低。单就房租而言,同样的写字楼,北京有可能是每平方米一天5块钱,在厦门则是每平方米一天1块钱。试想,如果把房租省下的钱花在员工薪酬上,要么可以开出比北上广更具竞争力的薪水,要么可以雇用更多的人。
当然,从整个大环境来讲,厦门也并非纯粹的创业乐土,偏安东南,人才是最大的瓶颈。另一个问题是互联网的氛围,单就移动互联网创业来说,时间成本是除了资金成本外首要考虑的因素。
? 戈壁投资董事总经理童玮亮:
北京可能适合做媒体,资源更开放、资源整合能力更强。上海更适合做一些服务性的领域,比如说51Job、游戏这样的服务。广州、深圳的人喜欢闷头干活,更适合做产品,所以会出像腾讯、迅雷、酷狗这样的公司。
? 天使投资人蔡文胜:
我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创业主要有三个标准:第一是当地的互联网氛围;第二,当地是否有一两个起带头作用的互联网企业;第三,这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否舒服。
我觉得北京当然还是现在中国互联网创业氛围最好的,资源也是最多的,也是VC、风投最多的一个地方。但是北京的创业者,更多的是比较擅长讲理论,一些小创业团队在执行方面会比较不足。上海比较适合像携程、土豆这样的综合服务型的网站,因为它能够辐射整个长三角和整个中国。广州的特点是属于实干型,技术研发类、游戏类项目,在广州创业是比较有优势的。
? 力美互动创始人舒义:
如果是要做开发性的东西,我不建议创业者来北京。比如你要开发一款大型的网游,想清楚后,就到成都去开发。二线城市公司的存活率更高,我在成都投了五六家公司,没有一家死掉的。如果要做那种创新性和需要一定商务环境的项目,放在北京很合适。比如国外一些很新的概念,像Pinterest这种,一定是北京先接触到。而放在成都可能想不出来为什么要做这个东西,也没人交流。
旷日持久的雾霾天气里,不同创业公司的处境和举动也耐人寻味。一家共享单车品牌推出了免费骑行活动,并给用户沿街发放口罩;一个主打新风功能的净化器品牌销量比平常翻了5倍,之前嫌打洞麻烦的用户如今排着队要求上门安装,创始人因此亦喜亦忧。更多的公司则表示,他们因为雾霾改变了日程、取消了见面,甚至错失了外商的订单,一些人才不愿来到北京,或正在考虑搬离。
无论如何,因为雾霾离开北京这件事,已经真的有人在行动了。
文章部分来自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由本平台整理编辑
版权声明: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已取得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麻烦请原作者在后台联系我们,侵权删!
转载请注明:玄武区聚富迈设计服务中心-集团电话交换机网 » 电话交换机 » sam电话机(hcx3电话机使用视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B5编程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